在最近的非洲聯盟高峰會中,烏干達總統穆塞維尼(Yoweri Museveni)激動地宣布,氣候變遷根本是富國侵略窮國的手段,並要求富國賠償,關於氣候變遷的道德責任為何,雖然比奴隸制度的罪責歸屬難以釐清,但穆塞維尼至少點出了某些事實。若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(IPCC)預測無誤,氣候變遷對非洲的影響將遠勝其他大洲,該小組最新報告的最後一部分剛發布不久,今日科學家怪罪工業化(也就是富國)加速氣候變遷,非洲的貧困與其他地區的貪婪正好形成強烈對比,為何貧民得為富人毫無節制而死?
IPCC最新區域報告也反映出非洲的危機,其中預測至2030年,非洲氣溫至少會提高2.5℃,沙漠周圍的旱地將更加乾燥,雨林周圍的濕地將更加泥濘,專家預言,氣候變遷將使部分國家農產量瀕臨崩潰,非洲糧食供應將受「嚴重衝擊」。
旱地水源將更為稀有,氣溫昇高與降雨不穩恐怕會使地表水源乾涸,非洲目前8億人口中,有7500萬至2.5億人居住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,恐將遭受無水之苦,土壤濕度會降低,鑿井會遭污染,婦孺得走到更遠處取水,植被會縮小,IPCC估計將有60萬平方公里的可耕地消失。
全球暖化也可能危及動物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,淡水優氧化會減少漁獲,烏干達的魯文佐里山(Rwenzori)、坦尚尼亞的吉力馬札羅山(Kilimanjaro)及肯亞高山等地的冰河都會全部融化,肯亞山在1900年記錄共有18條冰河,今日只剩7條,而連帶牽動的海平面上升,也將威脅埃及北部、甘比亞、幾內亞灣與塞內加爾等國的沿岸設施。
不過在一片警訊中,亦有其他變數存在,其一是非洲部分地區可能因氣候變遷受惠,例如東非高地降雨增加便有利於當地發展,其二為雖然氣候變遷模型不斷改良,但非洲地區的數據仍不夠精確,預測整體趨勢無誤,但細節仍以揣測為主。
可是也有部分科學家主張,IPCC低估非洲部分地區所受衝擊,他們認為重點並非暖化的程度,而是非洲對此毫無抵抗能力,依據普利托里亞大學(University of Pretoria)的研究報告,估計氣溫提高致使農作物歉收,會使非洲損失250億美元,而降雨減少又會造成40億美元損失,原已貧瘠的旱地將再受重創,有些人認為,蘇丹達佛地區之所以戰亂,正是氣候變遷、土壤流失、人口過剩所致。
可惜多數非洲領袖似乎尚未感受到問題多麼嚴重,許多產油國仍恣意揮霍家財,奈及利亞便未計畫以南部油源之富挽救北部沙漠化危機,南非也逐漸沉迷於煤礦之財;烏干達總統穆塞維尼亞打算將雨林開墾於農地,少見地遭到國內民眾大呼反對。世界氣象組織(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)表示,今日全球需更確切的數據,但非洲氣候資訊收集機制卻不斷惡化,許多過去協助成立的自動氣象站均已毀壞,非洲聯盟亦未著手建構健全的氣候變遷預警制度。
肯亞總統齊貝吉(Mwai Kibaki)呼籲,在氣候變遷議題上,非洲應與富國「攜手合作」,他希望非洲能成立更多碳交易計畫,目前多數都在亞洲實行,不過齊貝吉的顧問亦承認,他要在2020年讓肯亞成為工業化國家的雄心壯志,確實讓許多環保人士憂心忡忡,但是顧問亦強調,若落實造林、地熱、水資源與放牧管理計畫,便可抵銷損失。
因為非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其他大洲,所以當地近來快速成長的經濟尚未嚴重威脅環境,但面對非洲國家將花朵、酒類等農產品空運外銷,部分富國卻打算提出制裁。
隨著主要農作物品種改良、引進滴水灌溉(drip irrigation)與太陽能等科技,都協助非洲因應氣候變遷,而政府政策轉變也會有很大的幫助,例如布吉納法索政府便將農地上樹木的所有權送給農民,因此提高國內植被面積。
但最關鍵的因素仍是錢,非洲需要富國挹注以修建道路、學校、診所等,也需要改善貧困地區的家畜管理制度,烏干達總統穆塞維尼的慷慨陳詞能否打動其他國家仍不清楚,八大工業國在2005年便曾允諾大幅提高對非洲援助,至今也未實現,故非洲不該對此抱持太大期望,短期而言,縱然非洲並不是造成氣候變遷的罪魁禍首,非洲的政治領袖還是得率先自立自強才行。
ORIGINALLY FROM...
"Drying up and flooding out"
The Economist, May 12, 2007, P.42-43
Comments (3)
你好 請問我可以轉錄這篇文章嗎?
Posted by habas | May 18, 2007 11:54 AM
Posted on May 18, 2007 11:54
你好 載明原出處即可,請問要轉載至何處? :)
Posted by Leonard | May 18, 2007 1:26 PM
Posted on May 18, 2007 13:26
非常感謝,我將文章轉載到我的blog http://blog.yam.com/habas/article/10217013
再次感謝 :)
Posted by habas | May 27, 2007 4:36 AM
Posted on May 27, 2007 04:36